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许氏喜剧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30多年来,这个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之多,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及印度宝莱坞。这一切的由来,都要从这里开始谈起





复兴粤语片的许氏喜剧


若要回顾香港电影经典,不能不提到演艺圈著名的许氏四兄弟中排行老大的许冠文。振兴香港电影的是邵逸夫先生,但是复兴粤语片、带起喜剧片则是靠了当时著名演员和导演 -一代冷面笑匠许冠文。

在五六十年代,华语电影的中心还未从上海转移到香港,粤语片受到狭窄的地方性所限,当时的观众群就只有市井小民以及谙广东话的南洋老华侨罢了,而当时中上阶层还只是看西片。那时的知识分子,是对香港本地电影不屑一顾的。

使香港电影本土化不仅是影片内涵的趋向,而彰明较著的用粤语发音乃是许冠文的电影。这是因为当时风靡一世的功夫片注重的还是拳脚,语言只是次要;喜剧中的语言则非常重要,常常有着画龙点睛之处。正是许冠文,协助了香港电影事业由中国国语片(普通话)回归至粤语片。


喜剧新潮流大受欢迎   突破票房纪录

      许冠文与弟弟许冠杰早在1971年已经为无线台主持了一个极受欢迎的电视趣剧《双星报喜》,当时收视不俗,在《欢乐今宵》外另竖旗帜。随后,透过大导演李翰祥《大军阀》(1972)中一鸣惊人的演出,迅速地打响名号。

由于许氏在电视台训练了电视趣剧的结构,他深知喜剧不能没有一分钟没有笑料的原理。为了吸引观众,每一环节的笑料要有一定数量,密度要高。及后,许冠文将其搞笑本领从「公仔箱」带到「大银幕」,因此便全力投入电影行业,而后他成为了炮制了数不尽的精彩电影,票房更屡创新高,把电影事业带上高峰的幕后玩家。

经过电视台近三年的磨练,许氏离开了无线电视台,在嘉禾电影公司制、编、导、演“一脚踢”地开拍了影片《鬼马双星》(1974),成为该年度的卖座冠军,票房高达625万。隔年拍了《天才与白痴》,票房高达455万。1976年拍了《半斤八两》,票房突破850万。1978年的《卖身契》780多万。在这些票房纪录的无形及间接影响,越来越多香港人开拍了粤语电影了。





    许冠文的成功   靠的是细心观察努力创新

许氏的影片,主角都是典型的小人物,而且植根于现实生活中,不管是自以为是,如《鬼马双星》的大哥,或是自我嘲笑、挖苦,如《天才与白痴》的人物,仰或是对既成制度或统治者的嬉笑怒骂,如《卖身契》《摩登保镖》,莫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认同。虽然他的《鬼马双星》在今天看来,制作上不免显得粗疏,对白太多,性格描写也不够细致,但毫无疑问是70年年代开“密度喜剧”先河之作。

许氏的招牌美点是肢体伤残,是用来作为刺激人性反省的转捩点,从而令角色由麻木不仁回归人性正途的基石,如《半斤八两》跛脚、《摩登保镖》跛手以及《箭囊三宝》三人伤残的下场。另外一个美点在于戏中对白的押韵俐落,至今仍有不少经典台词深深存于香港观众的脑海里。

不仅如此,他也深谙把歪理推至极端所制造出来的强调讽刺及爆笑效果,如《半斤八两》的许冠英要求放假看病,他的回复为患上猪型感冒已无需看医生,因为必死无疑,无谓浪费金钱;若然只是一般感冒,既然死不了人也同样无谓看医生浪费金钱。这种活学活用的转化,加上之前所提到过的电视台的高密度笑料喜剧训练,才得以在新时代的来了杀出一条血路。

可以说许冠文的喜剧与当时一样红透半边天的李小龙功夫片汇成了70年代香港电影两大潮流,鼎足而立,傲视影坛。许氏的作品开始时承接了电视台趣剧的格局,其后摸索个人的步韵节奏,努力精进自成一派,环顾香港影坛,实不作第二人想。不然如此,他能编能导能演,属于作者型的人物,特别是他的演技出色,造就了他喜剧笑匠的地位。




花样年华的过后 难免地随时光老去

在一众喜剧演员当中,通俗地说许冠文是属于“冷面滑稽”一类,在后来香港喜剧片泛滥成为胡闹搞笑的时候,他始终能保持自己较高的格调。虽然在一片极尽通俗热闹之时,他未免会是寂寞,然而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他那独特的个人才华。

最为威水的是,当年制作了三年的精心之作-《摩登保镖》在81年年初上映时取得辉煌的1700万佳绩。并且是当年日本,韩国的华语片票房冠军,甚至成为了当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票房冠军,更凭此作荣获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但是,观众以及时间都是残忍的,就在该片之后,他的电影开始在80年代中、后期溃不成军(新艺城及其他电影公司所推出的喜剧冲击),原因正在于被观众异口同声地认定为过时。许冠文的时代慢慢逝去,留下的只有回味。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儿子的房间》 The Son’s Room

单从海报或片名来看,你或许会对此电影产生错觉,可能你会认为这只是纯粹谈论父子关系的电影。其实,意大利电影《儿子的房间》是一部讨论关于人性的情感和心灵,更谈生死。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台词:[生命里的定数不是我们能掌握的,当然活着的人,特别是家人会问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这是上帝的旨意。就算我们没权利去知道为什么,我们也必须诚心地接受这难以理解的事实。 ]

主角乔范尼(Nanni Moretti 饰)儿子在潜水运动中遇上不测,英年早逝。这件事故来得太突然了,原本美好平静美满的生活彻底地被打破了,就如在一片平静如镜的水面投下了巨大的石块。从此,家里的气氛总是一片凝重,平时一家四口乐融融地出游、享用美食的画面也不复存在。儿子那空荡荡的房间,也深深地刺伤了每个人的心房。

悲剧发生以后,母亲痛哭倒在床上;父亲则流连年轻人都会去的娱乐场所,在人群中似乎不断地寻找儿子的身影。毫无预料地,儿子的身影是永远也找不着的了。或许是要更加体会儿子的心理吧,他特意去坐了他很怕的一个不停旋转的游乐机器。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刺激的体验;对中年人来说,这可真的一点也不好受。父亲的这一番举动可以诠释为非常挂念着儿子,讽刺的是那时纷纷闹闹的背景音乐与父亲的心情是个极端的相反,令观众不禁扼腕叹息。

随着儿子过世越久,父亲的心灵就备受折磨。他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儿子意外丧生当天的无限可能:拒绝病人欧斯卡的请求不去复诊、陪儿子一起去跑步、让他延迟与朋友们潜水的邀约。父亲的内疚感日渐深重,一直想要回到过去以修补他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固执的他依然不断地寻找儿子的死因到底是出在什么问题。

这样来看,父亲对病人说过的话也可说是极度讽刺,他曾对一位病人说过:你总是自责,总是对所有的事(儿子的死)感到内疚。我们是不可能掌握生活里的一切,我们应做我们能力所及的事,也应该学会等待,不要总是把责任扛在身上。也许更要学会忍耐,对生命和世界怀着轻松的心态,放下心里的负担。

身为一名心理医生,他深知执着只会越来越痛苦,但是就连他对自己也束手无策。他依旧必须装作着平时职业上的冷静与祥和,还是必须坚守着岗位医治病人。但是到最后父亲终究还是撑不下去,过度悲痛的他再也不能为其他人解开心结了。因为这时他比那些聆听者更加地需要聆听。他心中的防线已经彻底崩溃了,直到远方寄来的一封信。

学会放下,从新生活
这是一封女孩的来信,从信中得知儿子与这名女孩曾相爱过。家人心目中的儿子少了一个版块,只有这个拼图就能对儿子的记忆更为齐全,所以他们渴望与女孩追思儿子那未知的故事。而到剧幕落下之前,父亲一家终于遇见了女孩,也送走了女孩,这时的他们已经心平气和地面对了现实,淡然地把儿子的思念还有爱,深深地收藏在心中的那一个锦盒。

生死有命,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不论多么地痛心,日子还是一样地过。不如就放下心里那一层阻碍,好好地继续生活,因为生活中实在是有太多重要的人、事、物了。犹还记得剧中一幕的凯撒仪式,神父有提到圣经这么写着:“要是主人知道贼什么时候会来偷,他就不会让贼得逞。”这一句无疑就是要提醒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无法预知下一秒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为了家人生活,为了爱而生活。珍惜现在,把握当下,就是我们现在可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