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喜剧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30多年来,这个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所有西方国家之多,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及印度宝莱坞。这一切的由来,都要从这里开始谈起…
复兴粤语片的许氏喜剧
若要回顾香港电影经典,不能不提到演艺圈著名的许氏四兄弟中排行老大的许冠文。振兴香港电影的是邵逸夫先生,但是复兴粤语片、带起喜剧片则是靠了当时著名演员和导演 -一代冷面笑匠许冠文。
在五六十年代,华语电影的中心还未从上海转移到香港,粤语片受到狭窄的地方性所限,当时的观众群就只有市井小民以及谙广东话的南洋老华侨罢了,而当时中上阶层还只是看西片。那时的知识分子,是对香港本地电影不屑一顾的。
使香港电影本土化不仅是影片内涵的趋向,而彰明较著的用粤语发音乃是许冠文的电影。这是因为当时风靡一世的功夫片注重的还是拳脚,语言只是次要;喜剧中的语言则非常重要,常常有着画龙点睛之处。正是许冠文,协助了香港电影事业由中国国语片(普通话)回归至粤语片。
喜剧新潮流大受欢迎 突破票房纪录
许冠文与弟弟许冠杰早在1971年已经为无线台主持了一个极受欢迎的电视趣剧《双星报喜》,当时收视不俗,在《欢乐今宵》外另竖旗帜。随后,透过大导演李翰祥《大军阀》(1972)中一鸣惊人的演出,迅速地打响名号。
由于许氏在电视台训练了电视趣剧的结构,他深知喜剧不能没有一分钟没有笑料的原理。为了吸引观众,每一环节的笑料要有一定数量,密度要高。及后,许冠文将其搞笑本领从「公仔箱」带到「大银幕」,因此便全力投入电影行业,而后他成为了炮制了数不尽的精彩电影,票房更屡创新高,把电影事业带上高峰的幕后玩家。
经过电视台近三年的磨练,许氏离开了无线电视台,在嘉禾电影公司制、编、导、演“一脚踢”地开拍了影片《鬼马双星》(1974),成为该年度的卖座冠军,票房高达625万。隔年拍了《天才与白痴》,票房高达455万。1976年拍了《半斤八两》,票房突破850万。1978年的《卖身契》780多万。在这些票房纪录的无形及间接影响,越来越多香港人开拍了粤语电影了。
许冠文的成功 靠的是细心观察与努力创新
许氏的影片,主角都是典型的小人物,而且植根于现实生活中,不管是自以为是,如《鬼马双星》的大哥,或是自我嘲笑、挖苦,如《天才与白痴》的人物,仰或是对既成制度或统治者的嬉笑怒骂,如《卖身契》《摩登保镖》,莫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认同。虽然他的《鬼马双星》在今天看来,制作上不免显得粗疏,对白太多,性格描写也不够细致,但毫无疑问是70年年代开“密度喜剧”先河之作。
许氏的招牌美点是肢体伤残,是用来作为刺激人性反省的转捩点,从而令角色由麻木不仁回归人性正途的基石,如《半斤八两》跛脚、《摩登保镖》跛手以及《箭囊三宝》三人伤残的下场。另外一个美点在于戏中对白的押韵俐落,至今仍有不少经典台词深深存于香港观众的脑海里。
不仅如此,他也深谙把歪理推至极端所制造出来的强调讽刺及爆笑效果,如《半斤八两》的许冠英要求放假看病,他的回复为患上猪型感冒已无需看医生,因为必死无疑,无谓浪费金钱;若然只是一般感冒,既然死不了人也同样无谓看医生浪费金钱。这种活学活用的转化,加上之前所提到过的电视台的高密度笑料喜剧训练,才得以在新时代的来了杀出一条血路。
可以说许冠文的喜剧与当时一样红透半边天的李小龙功夫片汇成了70年代香港电影两大潮流,鼎足而立,傲视影坛。许氏的作品开始时承接了电视台趣剧的格局,其后摸索个人的步韵节奏,努力精进自成一派,环顾香港影坛,实不作第二人想。不然如此,他能编能导能演,属于作者型的人物,特别是他的演技出色,造就了他喜剧笑匠的地位。




花样年华的过后 难免地随时光老去
在一众喜剧演员当中,通俗地说许冠文是属于“冷面滑稽”一类,在后来香港喜剧片泛滥成为胡闹搞笑的时候,他始终能保持自己较高的格调。虽然在一片极尽通俗热闹之时,他未免会是寂寞,然而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他那独特的个人才华。
最为威水的是,当年制作了三年的精心之作-《摩登保镖》在81年年初上映时取得辉煌的1700万佳绩。并且是当年日本,韩国的华语片票房冠军,甚至成为了当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票房冠军,更凭此作荣获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但是,观众以及时间都是残忍的,就在该片之后,他的电影开始在80年代中、后期溃不成军(新艺城及其他电影公司所推出的喜剧冲击),原因正在于被观众异口同声地认定为过时。许冠文的时代慢慢逝去,留下的只有回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